- 积分
- 662
- 最后登录
- 1970-1-1
- 阅读权限
- 50
- 积分
- 662
- 帖子
- 精华
|
我尽量只挑选一些我认为重要的问题具体分析,而那些技术性东西的大家到时就会自然明白。本文针对理工PhD的申请,给有志于投身研究领域或者出国扩展视野的同学。在申请之前,希望大家能想明白,自己读书到底是想做什么,申请的动机是否纯粹。不论你将来是想做研究还是投身业界,继续读书都是条不错的选择。
背景介绍:
本人是2013届中大MIE专业,绩点一般,和本系教授做过两年研究,无像样成果。托福109(23),GRE 159+166+3.0,数学sub为91%。大三下学期去University of Notre Dame交换。
申请结果:
Admission: Cornell,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Madison,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UC San Diego, Stanford, UIUC,专业均为EE或EECS。
Rej: MIT, UC Berkeley, Northwestern, Caltech, USC(这货说我少材料。。)
最后从了Stanford,第一年是fellowship,后四年唔知。。
下面讨论一些常见的问题:
1、GPA、GRE、托福越高越好?
经常听到同学说,“我托福不到110怎么办”,或者“GPA没过3.5是不是没戏了”等等。就我看来,这三个并不是很重要,它们起的作用就是刷掉一些不符合资格的人。比如学校在初期的筛选过程中,会直接把一些托福或者GRE不过要求线的申请人刷掉,而那些通过筛选的人的资料会被送到committee进一步审核。如果你这三样有严重缺陷,那很可能会倒在第一轮上。幸运的是,大多数学校对这些线的要求并不高,一个过得去的成绩就完全可以。另一方面,即使你的托福或者GRE成绩高的令人发指,这些因素在过了第一轮之后都不产生任何后续影响,至少对理工科是这样。所以,我觉得只要托福过了100(口语最好22以上),GRE有153+166+3,GPA不低于3.3就可以放心一试了。之前据传有些学校把GRE的AW也划线刷人,不过因为我的AW正好是3,所以觉得3.0其实也足够。目前我能确定的只是部分学校有托福线(比如UIUC的102或者康奈尔的口语22),而这些硬性指标都是不难达到的。
在这个方面唯一想说的就是,GRE和托福最好趁早搞掉。比如大四申请的同学,最好能在大三就把这两个考过去。原因有二:第一,那时相对轻松,可以细心准备。第二,如果失手,也有大把时间重考。我在这方面就吃亏不小。大三在圣母交换的时候,看着锋神天天准备GRE,自己却还没什么感觉。结果大四上学期连续考GRE,托福,sub,加上申请时准备各种材料还有21学分的课业,实在是焦头烂额。这些没什么技术含量的考试,还是推荐大家越早解决越好。
2、PS、CV和推荐信到底起什么作用?
这两方面是我认为起作用最大的部分。毕竟在对方收到无数申请者的材料之后,这两个是相对而言可以体现更多个人特点。PS起的作用就是介绍自己,以及告诉对方自己为什么想做这个。CV里表现的就是你学术方面的能力,而推荐信表现的就是一个学术圈内人士对你的评价。所以这三样的重要性绝不可小视。
对于PS怎么写的问题,这个其实没有标准答案。网上面PS的模板,个人认为绝大多数都十分不靠谱。我看到过的推荐信模板基本都是“从小开始产生热爱”——“长大了坚定不移地刻苦学习”——“强烈渴望继续从事研究”这样千篇一律三段论式的。而我认为PS一定要写的具体而详细,不要包括那些假大空的东西。和学术方面无关的也不要写,或者简略一笔带过。你上过什么庄,当过什么干事,别人完全不关心,所以也不要骗自己拿这些东西凑字数。领域最好不要太宽泛,比如申请电子工程,最好把自己的兴趣写的详细一点,而不要笼统的写“Electrical Engineering”。有些人觉得写的宽泛一些受众面会大一些,从而增大成功几率。在我看来,这样不一定有好的效果。
个人经历当然是PS里的主要部分。当然出类拔萃的研究大多数人都不会在本科阶段做过,那应该怎么写呢?其实只要详细而真实地把你认为对自己研究影响大的一些经历写出来就可以了,即使是一些课堂上做的project,只要价值大,都可以作为经历来写。同时,要明确表明自己从这些经历里得到了什么。我的PS里甚至有一大段在写自己上过Functional之后,突然对Fourier Transform有了新的理解这样看上去微不足道的事情。然而我的确认为这种理解层面上的升华和贯通十分重要,所以也在PS里给它留了大段位置。另外,在我交了好多学校的PS之后,我才发现里面有两三个语法错误。这种低级失误最好不要出现,但是即使不小心犯了,也别太担心。这种细枝末节上的事情对整体的影响只要不是太大,就不是非常要紧。
CV的话就着重写研究经历了。把重要的经历挑选三四项列出来吧。再次说明如果你有牛逼的成果当然很好,如果没有,也要写一些曾经做过的东西。不要担心自己的研究不够出众,评判的是对方而不是你。格式的话最好要专业一些。Chandra在看过我第一版的CV之后,把我叫去说如果我的CV写成这样将会”end up in some stupid place“。他帮我做了许多修改,包括换了模板,重新编排组织,和删去了一些与我申请领域无关的东西,比如我的FYP (cloud storage)就没有在CV中出现。事实证明,他的改动是正确的,我也十分感谢他慷慨的帮助。
推荐信的作用也很大。总体来说,外国教授写的推荐会比中国教授的效果要好。所以如果没有交换经历,在推荐信方面会吃一些亏。不过话说回来,虽然我交换过,但由于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我的三封推荐信都是中大教授写的。有同学觉得自己曾经上过某个老师的一门课,拿了不错的成绩,就想找他写推荐。但是这样的推荐信内容无非就是这个学生不错,在我的课上拿了A,而没有其他内容了。只要不是别无选择,最好找你熟识的教授写,而不要去考虑他的地位,名声什么的。一个大教授随便写的一封推荐还不如一个AP的强推。另外,如果推荐人对于某个学校有特定联系,或者肯私下帮你推荐,那就更好不过了。给我写推荐信的一位老师是我熟识三年的教授,对我十分了解。他的推荐信所起的作用极大。当然,如果能拿到内推,那就基本稳妥了,比如我系今年即将出一个UC Berkeley的大神。。(预言帝威武)
关于套磁和paper,因为我两个都没有,所以不敢妄下言论。如果你有牛paper,当然是一个很大的加分。套磁的话我现在觉得应该会有点作用,尤其是专业对口的话。不管怎样,主动和对方联系都不会吃亏的。
3、如何选校?
首先我想说的是,不要小看了自己。当初我曾就选校的事情咨询过教授,当他让我按专业排名从top10里选择的时候,我就有些虚了。他甚至说如果不是前十,就不如继续留在CU。我觉得自己的GPA不高,没有像样的研究成果,靠什么去上好学校?所以当我把这些学校的申请递交之后,觉得一定会全军覆没。但最后的结果也并非如此。所以大家一定不要妄自菲薄,要有勇气去冲击好学校。
至于保底学校,这其实也不是你能决定的。一个学校可能排名不高,但这并不表示一定会收你。另外如果这个保底学校你不想去,即使最后它给你offer,你也会十分纠结。就我的申请结果而言,排名较低的学校的成功率反而最低。我申请了三所十名开外的学校想作为保底,结果只有一个学校给了录取。总而言之,这个有时候并不是你可以说了算的,保底的学校没保上也很有可能。所以拉开差距,多申请几个学校还是会起点作用的。
至于具体的选择,我认为主要还是看专业方向,其次是学校综合实力。比如UC San Diego的综合排名不是很靠前,但在我的专业上非常出色,而且有着强劲的上升势头。所以我最后也申请了这所学校。专业排名有许多排行榜,比如US News。但是更加细分的领域可能没有具体排名,这时候最好就去咨询教授,或者根据自己平时阅读的书和paper的作者分布判断哪所学校的研究更强。
4、一些杂乱的建议
tip1: 建立一个excel文档来储存所有学校的用户名密码deadline之类的信息,除非你能做到过目不忘。。
tip2: 提前联系教授,确定给你写推荐信的人选。写推荐信本身也是非常繁重的任务,所以许多教授每年只能给几个学生提供。如果联系迟了,可能就轮不到了。
tip3: 找个有经验的人帮你修改PS和CV。
tip4: 多在网上找找相关讯息。学校网站和一些论坛都会提供许多第一手的资讯。
tip5: 提交申请之后要勤查邮件,一般有面试或者新动向的话,学校都是通过邮件联系的。
祝今年的学弟学妹都能去理想的学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