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大学
大学
高中
高中
语言
语言
服务
服务
文商科申请

关注:3

所属分类: 研究生留学 文商科申请

查看: 724|回复: 2
发新帖

[申请总结] Acct PhD非牛申请经验,求人品换好offer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4-24 13:33: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拿到了Accounting PhD保底offer有一阵了,但迟迟没有来发帖,眼看另外几个on-site过的学校一直没消息,所以打算借此机会攒攒人品。


【个人背景】

国内本科:某211学校英语和工商管理双学位,GPA用最好的算法都不上3,算是输在起跑线上
美国本科:某US News Regional College Ranking都只排在四五十的学校,和大家经常讨论的National College Ranking直接低了一档次,只修了14门会计专业课,GPA 4,出身微末
美国硕士:不求进取的某人为了不考GMAT继续选择同一所学校,GPA 3.93,和其他申请者的学校相比可谓毫无优势可言
工作经验:美国小公司混了几年,无四大经验,无会计所经验
教授推荐:本校会计系大多数教授都没有PhD学位,纯Teaching school,过去20年只有一位教授写过一篇不入流paper,最后写推荐信的三位一个是系主任一个是副院长一个是经济系副教授,非牛校毕业的非牛人
研究经验:去年11月才混到一个RA,9月考完G之后才开始四处蹭seminar
GMAT/托福:T没考,G两次最高730(欢迎大家去寂静版做义工攒人品)
准备时间:去年5月开始准备G,8月开始选校,推荐信因为教授住院度假等原因直到2月初才凑齐

申请学校:UTD Top-3 Accounting Journal 2011-2014 North America Ranking Top 10一所(WL),11-20三所(默拒/拒信/Skype),21-30两所(拒信/On-site), 31-50一所(On-site),51-60一所(Skype),61-80两所(拒信/Offer)。如果按照BYU的总排名,五所前20,四所前50,一所60多。BYU Financial Archival方向排名3所前十,1所11-20,2所21-30,1所31-40,2所41-60,1所61-70。

对比我的背景,可以说我申请策略算是非常激进的,可结果却比预期好,我认为让我脱颖而出的关键因素就是【陶瓷】。


【选校过程】
因为身边完全没有申PhD的同学,老师也都是毕业几十年不知道行情的,因此一开始完全不知道自己定位应该在哪里,前一百前两百还是有书读就凑合了。

学校资料:我按照AAA的一个提供PhD program学校的清单一个个找过来,看学校的admission statistics,FAQ,student profiles,faculty profiles,然后整理到自己准备的一个Excel spreadsheet里面。但很多学校的网站做的很烂,很多时候你找不到过去的录取情况,有时候连给多少钱都含糊其辞,Student profile也是没有的,所以这时候只有直接联系学校了。

联系学校:我结合个人经历认为【communication greatly matters】。在这个阶段我准备了一封非常长的inquiry letter,几乎是缩减版的PS,几乎涵盖了自己所有背景,然后附上了各种针对学校的问题:他们今年招几个?平均GMAT、GPA是多少?网站为什么会有不一致的数据?给多少钱?工作多少小时?托福是否必要?缺少研究经验是否重要?是不是更青睐四大?等等。因为在上一轮已经筛选掉了一些明显不合适的学校(排名太低,钱太少,专业不匹配等等),所以在这一轮发了近70封信,大约三分之二回信了。

根据回信可以很容易判断学校对你的兴趣,有的学校马上约着要打电话,有的学校半夜立即回信,有的学校几个教授轮番联系,有的学校鼓励申请还在申请开始后发信敦促,而也有的学校只有格式回复(哈佛MIT等),有的学校等几个月才回复,有的学校言语间看得出兴趣缺缺(英语专业这点好处还是有的),有的学校明着说没戏。当然,他们提供的数据也可以进一步帮助我们筛选。结合专业方向,地段,就业等因素,这一轮之后只剩30多。而有些问题的答案也让我摆脱了过去形成的一些偏见。比如研究经历,几乎所有涉及这个问题的回信都强调研究经验不重要,他们不期待学生有这方面经验,能有固然更好。我申的前十学校教授还特地告诉我去年他们招的三个人只有半个人有研究经验。而四大的优势也不明显,大多数学校认为只要有接触会计工作即可,不在乎是在所里还是在公司或者公司规模。而对于我国内的成绩,他们都说因为有了美国成绩,所以不会太重视。

写信之后还和几个学校老师电话聊过,其中包括我申的前十学校,31-50学校和保底学校,可以说前十的这所如果没有该校coordinator的鼓励我可能就不申了。电话聊天比文字更容易判断对方的真实意图,这个人是敷衍呢还是对你真的有兴趣。谈话内容也不需要局限于学术和申请,天气环境校园周边城市家庭孩子都可以聊,还更显得亲密有谈吐。南方的学校就羡慕他们暖和,北方的学校就祝他们平安。建议安装一个Chrome的插件叫Yesware,该插件会通知你发出的邮件对方是否有打开,从而可以判断自己是否还受对方关注。

当然也会遇到写信不回的情况,但可以拿其他已经回信的学校横向比较。比如Bentley今年不招,但是教授非常热情,不仅力荐如果我今年没有被录取的话明年申请他们,还给了很多过渡期该如何弥补自身数学统计学弱点的中肯建议。看到这样的信之后,我的目标就定位于Bentley之上了。

DocNet Event:不知道多少人参加了这个活动,每年在几个地方举行,是一个认识学校了解自己的机会。当时UConn的招生老师非常热情,留了我的简历和联系方式,还说要打电话约我申申请

UWashington的一个印度教授也鼓励我申请他们,说我背景比一般申请者要强,虽然国内学校名字他没听过,但他说除了两三所中国的大学,其他的都差不多,而我美国的成绩却更受认可。Emory等其他学校的态度也都是很积极的。当时收了一堆材料名片,回来和他们发thank you note,还借机联系上了几个之前发信不回的学校。周边几个学校的open house也有去,和其他申请人聊天的时候可以很容易判断自己所处的位置,有些地方申请人很强,就不浪费申请费了。

蹭Seminar:这不仅可以多了解组织seminar的学校,也可以借机认识那些来做讲座的老师以及他们所代表的学校。比如其中一个教授我很喜欢,在我PS中就用坏了,申请他毕业的学校大夸一番,申请他任教的学校大夸一番,申请请他来的学校继续夸一番能请到这么好的老师等等。我还在seminar遇到心仪的另一所学校的两位教授,然后在和学校的联络中屡屡提及他们对促成我申请该校的影响,他们的见解谈吐云云都被用到PS中大献谀辞。强调一个,在海投email之后我还继续和最后圈定的学校保持密切联系,几乎是每周一封email,有一搭没一搭的扯,今天是看了他们的paper觉得好棒,明天是用到了哪个老师的方法,后天觉得自己真该有机会见识谁谁,反正持续保持在他们邮箱中的曝光度。

申请之后:我还是继续保持每两周一封信的频率continued interest,谈谈自己的RA项目,谈谈最近coursera学数学的心得,反正就是显得自己非常initiative/proactive/ambitious等等,而不是枯坐在家里等offer,突出自己doer的形象。

其他因素:每个人都有些个人因素会放到考虑过程中,这个就不多谈了。而常去的网站也不多加介绍了。


【申请经验】

1. 前期努力更重要。申请不是把自己材料凑一堆砸过去这么简单,越不是牛人越要积极主动。申请阶段我大概发了数百封email,而大部分都是在申请前发的,但正是这前期的大量努力为我申请后争取到了面试和on-site的机会。相反论坛上和学校联系主要是交上去之后才联系的,可能大家要换个方式会好很多,也省冤枉申请费。

2. 周围资源要利用。我的教授虽然都不是牛人,但非常热心帮了很多忙。比如PS定稿后帮我改,给我提意见,细到了遣词造句。比如面试前给我提建议问问题,如何让对方多说,如何抓住机会表现自己,问什么问题不落俗套等等。我们teaching school本来没有RA,但软磨硬泡最后正巧有一笔款给一个在写paper的AP,我也顺势凑过去做了RA,在申请前两周终于可以给CV加上研究经历一栏。

3. PS和推荐信。PS的重要性被夸大了,中美论坛都反复强调这个多难写,花半年一年功夫构思,批阅十载增删五次什么的,不知道以为写红楼梦。我前后写了两稿,千字左右,中间找writing center把关,最后找教授审阅。第一稿太文艺,里面用了太多比喻句类比,教授建议我去掉。第二稿去掉后这些后在教授建议下加了一段孔子在《论语》中的教诲,然后就没了。没有根据不同学校准备不同的内容,仅仅是每个学校找了三个教授名字highlight一下,学术兴趣也就只占一段。但里面还写了申请的私人原因,曾经网上有人不建议我写。不过我觉得这样写可以更生活一点,让读者知道这不仅仅是一个申请者还是一个大活人。不过这个见仁见智。

推荐信我没有牛推,但都很强。我觉得这也就是加分项目,有牛推固然好,没有牛推也不是死路一条。但推荐信要及早准备,不仅不少好学校截止日期早,而且这是我们唯一不能控制的因素。我正好赶上教授出各种状况,拖到2月份才凑齐材料,很可能部分拒信就是源自材料不齐。但这时候前期沟通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有两所学校在推荐信不齐的情况下直接面了我,因为我给他们写信说“我这些教授本身也不牛,写了信也就是凑个数而已,不要拿这个为难我了”这样的。

4. 避免失误。沟通固然可以知道很多网上看不到的信息,也同时可能会暴露自己的问题。比如一个学校的招生人数放在不显眼的地方我没找到,然后就冒失的发信过去问,结果对方教授回了一封“你丫的根本没有认真看我们网站,一看就是那我们垫底的,那还是不要浪费大家时间了”的回信(非原文),这所学校我最后还是申了,但也被拒了,估计这里丢分太多了。

5. 不要给自己设限。很多人不申请某所学校的理由经常是“这所学校几十年没找中国人了”,但这其实是一个self-fulfilling prophecy,正是因为大家都这么认为,都回避这些学校,这些学校当然几十年招不到中国人。我曾经和IU的教授问过这事情,他们说他们本科硕士都很多中国人,但博士就是没有几个中国人申请,结果他们项目都是白人,他们也很无奈。当然,这样有一个好处就是,那些敢于申请这些看似“政治不正确”的学校的同学就很可能避开了同胞间的竞争。




沙发
发表于 2014-4-25 04:08:48 | 只看该作者
帖子不错,谢谢提供分享,辛苦了
板凳
发表于 2014-4-26 16:41:36 | 只看该作者
顶一下,谢谢楼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 上一条 /1 下一条

发布主题 客服中心 官方QQ群 订单中心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