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辅助访问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大学
大学
高中
高中
语言
语言
服务
服务
海外生活

关注:2

所属分类: 无聊啦 海外生活

查看: 684|回复: 1
发新帖

[聊天八卦] 这些空难,本不该发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3-18 09:44: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据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数据,去年全球有3500万个航班,运输30亿人次,224人死于空难。2013年成为史上最安全航空年。
  毫无疑问,飞机是最安全的交通工具。但是,自从人类开始商业飞行活动以来,空难,一直是令人恐惧的事情。即便是“最安全的2013年”,也还是有224人遇难。
  本版梳理航空史上部分典型的重大空难事故,不是为了渲染这种恐惧,而是为了说明:绝大多数空难,都是人为因素造成的。酿成灾难,绝大多数都是因为一连串的错误。这是一个链条,单凭其中某个环节难以导致可怕后果。
  民航业有着最为严苛的准入机制、最严谨的工作流程、最严密的监管体系。这几个“最”,才是对抗恐惧的最好武器,没有之一。

  操作失误
  法航447航班
  2009年5月31日,法国航空公司一架空客A330-200型客机(编号:F-GZCP),执行从巴西里约热内卢至法国巴黎的AF447航班。里约当地时间5月31日22时03分飞机起飞,凌晨2时14分,飞机与空中管制中心失去联系。此时飞机位于巴西与非洲大陆之间的大西洋上空。失联5天后,巴西搜救人员最先在海面上发现了漂浮的飞机残骸。该机载有216名乘客和12名机组人员(3名飞行员),乘客中有9名中国人。这次事故中没有幸存者,是法航成立以来损失最惨重的空难,也是空客A330客机投入营运后的首次空难。
  飞机残骸被发现前,法航447的“消失”也曾引发诸多猜测。确认失事后,法国民航安全调查局展开了全面调查,历时三年、耗资逾三千万欧元,最终揭开了导致灾难的原因。
  由于飞机坠入平均深度4000米的大西洋海底,且海床地势崎岖,打捞残骸特别是“黑匣子”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事发近一年后,调查人员才成功定位主要残骸和“黑匣子”位置,并着手打捞。2011年5月16日,调查人员宣布“黑匣子”中的飞行数据已全部提取成功。
  飞行记录仪数据显示,飞机坠海前曾突然失速3分30秒,在此之前,安装在驾驶舱外、用以测量飞行速度的皮托管有结冰的现象。在舱音记录仪停止工作前约2分30秒,一名驾驶员曾向同伴说:“我们已经没有任何有效的显示数据”。此时,机长马克·杜波伊斯正轮换休息已离开驾驶舱,副驾驶大卫·罗伯特替换了他,但控制飞机的是副驾驶凯德里克·伯宁。这也为后来的悲剧埋下隐患——两名副驾驶分工不明,紧急时刻出现了相反的操纵动作。
  对数据进一步分析使调查人员发现:皮托管结冰后,产生了错误的速度读数,使自动驾驶仪自动关闭,同时发出了警告音。突如其来的告警使得飞行员十分诧异,接手控制飞机的伯宁并不清楚发生了什么问题。调查人员认为,飞行员受训时已被告知,皮托管结冰的时间很短暂,不会超过1分钟,它会自行解冻并恢复正常的速度读数,自动驾驶仪断开后,飞行员只需保持稳定飞行即可。但伯宁却拉动驾驶杆使飞机抬头,向上爬升了2500英尺,这使飞行速度一分钟内下降超过90节,随之触发飞机的失速警报。调查人员解释,当时飞机正在35000英尺高空巡航,空气稀薄导致升力下降,突然爬升极易引起失速,失速的同时又导致飞机获得的升力进一步降低,形成恶性循环。飞机开始像“秤砣”一下下坠,两三分钟内,它将从云端栽到大西洋洋面上。
  难以理解的是,此时伯宁本应向前推动驾驶杆让飞机俯冲以获得速度,但他却一直向后拉杆,甚至在另一副驾驶机罗伯特要求接管飞机并向前推杆时,伯宁仍向后拽着驾驶杆,两人相反的操纵被相互抵消,飞机姿态没有改变。机首抬得越高,这架先进的空客A330就越像一块自由下落的石头。关键时刻,机长杜波伊斯回到驾驶舱,但此时距离坠海只剩90秒,高度只剩2000英尺,包括近地警告在内的各种警告信号已响作一团,当他终于弄清楚状况并大声命令伯宁向前推杆时,一切都太晚了。
  2012年7月5日,法国民航安全调查局公布了最终调查报告。指出飞行员的不当操作和空客A330机型的技术隐患是事故主要原因。调查人员认为,飞行员对紧急情况的认识与处理不当,缺乏应对紧急情况的训练。这项调查的负责人阿兰·布亚尔说:“机组人员对当时发生的情况几乎完全失控。”此外,空客A330机型的制造商空中客车公司也要承担技术责任。为避免这类悲剧重演,该局在报告中提出了41条安全建议。

  维修失误
  日航123航班
  1985年8月12日,日本航空公司一架波音747-100SR型客机(编号JA8119)执行东京至大阪的123次航班任务。飞机起飞半个多小时后,在关东地区群马县御巢鹰山区附近的高天原山(距东京约100公里)坠毁,520人罹难。这是迄今为止人类航空史上最惨烈的单一架次空难。谁能想到,它竟源于一次多年前的维修失误。
  18时24分,飞机起飞12分钟后,在相模湾爬升时(高度23900英尺),飞机尾部突然发生巨响,客舱后部开始失压,液压系统也随之出现故障,立即导致飞机操纵面无法控制,也就是无法实施转向、升降等基本机动动作。机长决定返航回羽田机场,甚至准备迫降到美军横田空军基地。在32分钟苦苦挣扎中,该机三名机组人员首创了一种奇特的飞行方式——靠改变飞机左右各两台发动机的推力进行转向,他们艰难地使飞机掉头转向羽田机场的方向,但根本不可能完成降落所必需的机动动作,跌跌撞撞中,这驾几乎满载的巨型客机坠毁在一片深山中。
  飞机上到底发生了什么?“黑匣子”中的舱音记录仪告诉调查人员,机长曾向地面报告飞机右侧最后一个舱门R5号门在空中脱落了。这让人怀疑是这扇门撞击了飞机水平尾翼和垂直尾翼,破坏了密布在尾翼中的液压操作管路,导致液压油瞬间流失,飞机无法操纵。但是,随着事故现场的清理,调查人员在残骸中找到了R5门,它并未脱落。
  一位业余摄影爱好者无意间拍摄到日航123航班最后旅程中的一幅图像,为调查提供了重要线索——照片上只有飞机模糊的轮廓,但放大后,调查人员吃惊地发现——它的垂直尾翼不见了。不久后,东京南部海域的一艘船舶发现了脱落的尾翼,飞机就是在这个区域发生巨响的。
  随后的调查有了惊人的发现。7年前的1978年6月2日,该机在大阪伊丹机场降落时因姿态不正确导致机尾擦到跑道受损。当时,日航对包括舱壁在内的飞机尾部进行了维修。压力隔板是飞机尾部一把巨大的“伞”,用于高空飞行时客舱内的加压空气从尾部泄露,它非常厚重,以抵御每平方英寸8磅的巨大压力。1978年的事故中,压力隔板部分破裂,日航邀请波音公司进行了维修,用新隔板替换破损的一块隔板。调查人员发现,这块新隔板只使用了一排铆钉,而不是规定的两排。
  至此,日航123事故原因基本明晰:由于新压力隔板固定方式不当,7年中它承受的气压不断累积,最终导致其不堪重负而彻底破裂,强劲的加压空气“吹”破了尾部客舱的天花板,进而“吹”进并撕裂了飞机的垂直尾翼。驾驶员不知道、也永远不会知道,飞机的尾翼没了,事关重要的液压装置也一起掉进了海里。他们还能驾驶飞机坚持了半个多小时,已经是个奇迹。
  日本警方以业务过失致死的罪名,将日航及波音公司相关人员20人移送起诉,但最后都未获刑罚处分。日航的几位高管及基层职员,因羞愧而自杀,但他们与事故没有直接关联。波音公司的一位工程师,也因背负维修不当的罪名而自杀。
  日航123航班空难发生17年后,2002年5月25日,台湾“中华航空”公司一架波音747-200型客机执行台北至香港的611次航班,搭载206名乘客及19名机组员(包括正副驾驶及飞航工程师),途中于澎湖县马公市东北方23海里的34900英尺(约10640米)高空解体,机上人员全部罹难。
  事故调查报告指出,22年前的1980年2月7日,该机在香港启德机场降落时擦伤尾部,“华航”仅用一块面积与受损蒙皮面积相当的铝板覆盖(根据波音公司的维修指引,新蒙皮面积至少要比受损部位大30%),也没有按维修指引把整块蒙皮更换,造成伤处累积金属疲劳。由于损伤部位刮痕很深,长期飞行后的金属疲劳导致其变成裂痕,最终致使该机在执飞611次航班时机尾完全断裂,飞机在空中整体解体。

  设计缺陷
  1991年3月3日上午9时40分,从丹佛起飞的美国联合航空公司585航班即将到达目的地、科罗拉多州的斯普林斯市,这是一架波音737型飞机。当天天气良好,没有影响飞行安全的情况。但就在机场塔台已经能看见飞机的时候,飞机发生剧烈晃动,随即向右翻滚、以近乎垂直的角度一头栽向地面。不到10秒的时间,机上20名乘客和5名机组全部遇难。
  调查人员在排除了机组操控、机械故障、天气影响等各种可能的坠机原因后,开始把注意力引向控制方向舵的一个交互式伺服阀。他们发现液压油中漂浮着一些金属碎片。这可能会阻塞伺服阀,令方向舵被锁死。但这个如同小型手电筒般大小的阀门,通过了无数次检测,没有发现问题。美国国家交通安全委员会对585航班事故进行了21个月的详细调查,一无所获,前后共发布了四次没有结论的调查报告。这使之成为史上最神秘的空难之一。
  就在第四份报告公布近两年后,噩梦重演了。一个晴朗无风的傍晚,美国航空公司427航班接近了目的地匹兹堡准备着陆,这也是一架波音737飞机。突然间,飞机向左翻滚下坠,飞行员做什么似乎都无济于事,与585航班的悲剧一样,427航班上132名乘客和机组人员全部遇难。这几乎是两起互为翻版的空难,调查人员重新锁定方向舵上的伺服阀,认为如果有金属碎片进入,应当会留下细小的划痕,但多次试验后发现,没有这样的痕迹,这说明制造商关于过滤网会过滤金属碎片的说法是正确的。这一次的调查,还是一无所获。
  转折终于在585航班事故发生近5年后出现了。1996年6月9日,美国东风航空公司一架波音737客机在接近里士满时,突然向右翻转,飞行员踩下踏板试图纠正时,踏板纹丝不动。数秒钟后,这股神秘力量放开了飞机,飞机自行恢复了水平飞行。片刻后,第二次“袭击”发生了,飞机再次向右倾斜,随即又自行恢复。所幸没有发生第三次翻转,东风航空517航班安全着陆了。
  因为故障飞机保持完好,机组人员能清晰详细地描述遇到的状况,调查人员因此获得一个极好的机会来深入调查问题所在。这一次,调查直接针对方向舵。1996年8月26日,调查人员对427航班的方向舵伺服阀进行“热冲击”实验,先将其浸没于干冰中,然后用氮气吹,以模拟零下40°的高空环境,然后放入超高温的液压油中,随即施加指令让它运转,不一会,它完全停下了,但并没有给它停止的指令。拆开伺服阀后,人们发现里面仍然没有划痕。实验证明:控制方向舵的伺服阀在特定环境下会阻塞,且不会留下痕迹。波音公司最终的测试发现了更严重的问题,这个伺服阀,有可能发生“倒转”现象,也就是当飞行员想向左时,它可能会让飞机向右。
  波音公司最终重新设计了伺服阀,并用之替换了全球数千架波音737的隐患部件。此类事件,没有再重演。






今天在微博上看到这样一段话,@马伯庸


马航出事第一天,大家都在震惊;第二、三天,大家都在悲伤;第四、五天,大家都很焦虑;第六天大家都很困惑;第七天大家变得愤怒;第八天,大家开始吐槽,谨慎地开玩笑;第九天大家平心静气地谈论各种可能,略带好奇,口气和谈论百年前的奇闻差不多。我们的情感被时间层层过滤,网络让这一过程格外清晰。




是的吧,特别写实……

沙发
发表于 2014-3-19 12:08:16 | 只看该作者
佩服佩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 上一条 /1 下一条

发布主题 客服中心 官方QQ群 订单中心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