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630
- 最后登录
- 1970-1-1
- 阅读权限
- 50
- 积分
- 630
- 帖子
- 精华
|
在此地潜水许久,看到了许多还在留学申请道路挣扎的孩纸们,不由得感慨万千,想到了当时的自己。楼主不是聪明人,在这条路上更是走的跌跌撞撞,头破血流,但是付出总是有回报的!!楼主就是一个例子,在这里写上之前的艰辛路,告诉大家,在这准备过程中,心里总是会挣扎,但是一定要认清楚自己的方向,坚持坚持在坚持!!!风雨后总归有彩虹!!!!
写在前面的话
“困难像堵墙,许多人撞上了就回头了,而我,撞了也不回头,我要跨过去!”这是四年来,我一直对自己说的一句话。
在机票的事宜定下来后,申请各项事宜已经进入尾声。2个月后即将去“攻陷”美利坚的我,决定在这个充满离别情绪的毕业季,给有着“留学梦”的师弟师妹们分享一下我这个“搞事棍”的经验。希望帮助迷茫中的你找到方向,同时,也给已经在路上的你打些鸡血。
本文虽然写的是出国留学申请经验,然而我认为文中所表现的思维模式及奋斗精神却适用于所有正在拼搏的我们!
话不多说,先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主要背景及申请结果:
211院校 环境科学专业 本科
GRE:1290(V:490, Q:800)+3.0;iBT:100(Reading 29,Listening 27, Speaking 19, Writing 25)
General GPA:3.7/5.0 Major GPA:3.8/5.0
科研经验:院级研究性项目1个(大一)
省级研究性项目1个(大二)
国家级研究性项目1个(大三)
获奖经历:国家级、省级、校级科研竞赛一等奖
科技论文竞赛一等奖
问答知识竞赛一等奖
实习经验:英国交流学习
香港某科技公司实习
推荐人:院长
毕业论文指导老师(副院长)
香港实习公司老板
最终申请结果: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Louis)工学院能源化工系 硕士(实验室助理)
综合来说,我是一个跨专业(理科转工科)申请者。对于一个女生来说,确实还是蛮辛苦。当时我的朋友们听到我的决定,都表示不理解。现在自己回想,也在怀疑当时脑门是不是被门板夹了!不过,即便时间倒流,我还是会做同样的选择!
我把美国留学申请结果分为了5个等级(满意度依次下降):
1全额奖学金+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2全额奖学金+做不知道自己喜不喜欢的事情
3没奖学金(或半奖学金)+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4没奖学金(或者半奖学金)+做不知道自己喜不喜欢做的事情
5悲剧地走不了的...
我既幸运又有少许遗憾地属于第3类…但是,正如Jobs说过,”you can't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 you can only connectthem looking backwards.” 也许,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即便有小小的遗憾也算一种“残缺美”吧!
OK,接下来,我将向大家述说我的申请之路了。
首先,先问一句,大家认为成功的申请有什么要素呢?
爆高的2G + 1T?丰富多彩的科研经历?校级、省级甚至于国家级的奖项?
对于这些回答,我认为既是对的,也是错的。我认为成功申请的关键不在于你有多光鲜亮丽的材料,更重要的是你如何整合、包装你的基本素材。“单纯地拼凑”与“有的放矢地整合”出来的结果一定会有天壤之别的。我一直认为出国留学申请就是一场marketing,只不过卖的产品是你自己本人!
下面,我将从四个时期分别阐述一下这场营销活动。每一部分我将会先叙述我自己真实的经历(既有值得借鉴的、也有可以批判的),然后,再根据平时收集的一些师弟师妹们的问题,提出一些个人的建议。
二)生长期:Enrich yourself
适用人群:已经确定出国留学的大二&大三学生。
OK,很高兴地告诉你们,恭喜你们成为“留学大军”中的一员。恭喜你们选择了这条我个人认为是众多选择中,战线最长,对脑力、体力、综合能力要求最高的路。这个时期历时很长,所以接下来的篇幅也很长!但是,我告诉你,看完了,绝对值!
首先,先跟大家分享我很喜欢的一句话“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不要左顾右盼,身边的同学谁和谁搞暧昧啊,哪个哪个做了学生会主席啊,哪个哪个参加了一个校级甚至省级比赛啊…这些都与你无关!你想啊,你去留心别人的生活,能给你的考试加分吗?所以说,人最难的不是作决定,而是坚定地看着你的决定!“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走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这个阶段,属于个人软、硬件素材组建时期。我给自己制定了如下发展大纲:大二,保持GPA不跌的情况下,攻下GRE;大三,提高GPA,搞定iBT,并且投身入实验室进行科研!
我不想过多地谈及GRE& iBT的备考技巧,因为比我英语厉害的人多了去了。
然而,我想说几句备考过程中的解压方法:第一,厕所呕吐法,我曾经试过一次强迫自己连续背了4个小时的单词,结果背完一抬头,就有种胸闷的感觉,跑到厕所,扣喉,吐了,爽了,去饭堂吃个饭,回图书馆继续背;第二,嚎啕大哭法,我每个月总有那么几天状态特别差,看了就忘,忘了又要看,越看越烦,觉得自己怎么TMD那么笨,这个时候我对自己说的就是,“女孩,哭吧,哭吧,不是罪!”哭了,擦干眼泪,继续背!第三,泼妇骂街法,越临近考试,我当时的心里压力就越大,我试过跑到操场大喊:“你妹的‘God Read English(GRE)’,姐要是以后去到美利坚,第一件事就是一把火烧了你妹的(此后省略100字)…”现在想想,自己当时真的很傻,不过谁没年轻嘛,做些“出格”的事也是可以理解的!
虽然我的G&T成绩不是特别高,那是因为我英语底子极差所导致(四级考了2次:490+ & 560+;六级考了2次:都是490+而已),但是作为一个低起点者来说,我还是超越了自己。个人总结了许多“6D私密备考经验”,如果有需要,可以私下联系我,totally for free^_^
接下来,我要着重分享的个经验:进入实验室
先说投身科研吧!在大一玩闹的时候,我跟班主任关系好,一次跟他聊天过程中,我了解到我们院有个教授是有个人的实验室的,当时我就瞄上了这个老师。后来,这个老师也就是我的恩师,一个我要感谢一辈子的人——John。
大二下学期(2010.6)我考完了GRE,碰巧John给我们做讲座!我抓紧这个机会,围着他,有的没的问了一堆问题!John是一个talkative的人。我们聊了很久,其他学生都走光了!这个时候,我抓紧机会:“老师,不知道我有没有这个荣幸能够进入你的team,跟你在实践中学习呢?”就这样,一个星期后,我成为了第一个没有上过John一堂课的学生,开始了我的科研之路。
结合我自己的兴趣,我选择了从事环保仪器研发的研究课题,并在John的引荐下与一个香港科技公司合作,在对方boss——Pierre的亲自指导下开展研究。后来,碰上了学校组织“挑战杯”科技竞赛,我们也报名参加了。在比赛进程的敦促下,我们加紧了研发过程。我试过连续几个晚上通宵,呆在实验室做实验、修改报告。最搞笑的一次,我早晨6点钟睡下,8点钟的闹钟没叫醒我,结果一睁眼,发现一大堆师弟师妹在外面准备上实验课,我睡眼惺忪,头发蓬乱地就在大家面前飘过,囧!
在整个研发过程中,我从事着枯燥重复性的实验,这让生性活泼的我产生过无数次恶心想死的念头,我也千万次地问我自己,真的要搞研究吗?这期间,我也出现了浮躁的心态,被John狠狠地骂过几次。最严重的一次,John一拍桌子,对我吼了一句:“你到底知唔知你自己在做紧乜!!(白话原文)”John的当头棒喝让我突然惊醒,我马上调整自己的心态,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并作出计划调整。最后,在John和Pierre的指导下,以及师兄师姐的帮助下,很幸运,我们的项目过关斩将,进入了国家级比赛。还记得,在国赛现场,被复检的时候(注:优秀作品是要被二次审阅的。),我还跑到我们学校另外一支队伍的摊位去看“热闹”。在整个比赛中,我的心态都很好——在紧张答辩的过程中,我还不忘跟评委老师们讲讲笑话。我想,这与John平时的教导是分不开的——“做科研,你就要洗湿头,沉落去搞!对于D外在噶label,平淡D去体就得!(白话原文)”我想,也许就是平静的心态,让我们的作品脱颖而出,获得了一等奖。在给John报喜的时候,他只是轻轻地应了一句:“嗯!”
总而言之,我要感谢John,他是一位良师更是一位益友。在2年的实验室工作中,我不仅学到了做科研的基本方法,逐渐地培养起自己科研素质,更重要地是在John的感染下,我重新认识了我自己,并接受我自己,学会调整自己的人生规划。这体现在我后面的申请材料(Personal Statement)当中就是,不仅展现了我的科研技能,还展现了我的科研素养。所以说,我们在从事科研项目的时候,在结合自己兴趣的前提下,老师也是很重要的选择!
一些问题及回答:
a 科研可以出哪些成果?
如果条件允许,最好是出Paper,哪怕你发表《吐鲁番学报》。老实说,国内的这些神马奖啊的,老外还真看不懂!如果你还搞个校级的奖,那就更加meaningless。不过,本科生发paper。
b 如何选择研究方向?
像我们学习环境专业的孩子们,研究分支很多,水、大气、生物以及土壤等。首先,我建议你还是先上上那些老师的课,问问师兄师姐各个方向一般在研究些什么;其次,我强烈建议你去看看国外那些老师的个人主页去看看,他们在做什么。For example,我个人是做Aerosol的,所以,我会在google里面输入“Aerosol Harvard”,这样一来,Harvard里面所有做aerosol的老师就都被我搜出来啦!当然,你还可以通过同义词替换一下关键词。For example,你可以输入“particle Harvard”,这样,一些漏网之鱼估计也被你“人肉”到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