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767
- 最后登录
- 1970-1-1
- 阅读权限
- 50
- 积分
- 767
- 帖子
- 精华
|
法学申请总结比较少,所以我所知道的信息和我所曾经思考过的问题,都尽量详细的写出来(于是不可避免的显得有些啰嗦,请见谅)。然而必须先声明的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度和需求,我的看法和信息不一定是对的,各位看官请自己分辨。实际上在这个上篇里我的重点主要放在怎么
去分析自己的申请这个问题上,准备推荐信啊、ps啊这些都有足够多的人分析过了,我就不啰嗦啦。后面再来讨论更细节的问题。
一如既往地,我先说几句废话嘿嘿。我觉得开始申请时的第一件事是想清楚自己要干嘛。这个问题解决掉了申请就更多的只是程序问题了。然而想清楚自己要干嘛这个问题可能是非常困难的--或者是因为从来没想过、自己还不够了解自己,也可能是因为有别的因素压过了自己的需求(比如
家庭责任)。但至少,我觉得要知道自己为什么要申请、为什么申这个地方而不是申请别的地方,如果给出的理由能够说服自己,大多数情况下也能说服对方学校的人。
这样说看起来很含混,所以我一步一步提几个问题,希望能帮助还不是很清醒的童鞋想清楚一点嘿嘿。
1、 读这个学科本身的目的是什么?
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你永远都不用告诉任何人,然而必须弄清楚。一般来说,就是为了钱、名、权和纯粹喜欢,当然还有一种情况是bf/gf在那边读书自己要跟过去,这个超出了我智商范围所以就不讨论了。如果可以确定自己就是喜欢钱/名/whatever,然后就要分析读这个学科是不是达成
自己追求的最佳手段(至少在申请的时候看来)。
要尤其避免的一种情况,就是申请是为了(或者因为)别人而申请的:你室友要去米国,你觉得他那么土鳖都可以去你也要去;你妈妈说隔壁家儿子去了英国,自己女儿这么聪明肯定也没问题;你学长/老师说本系大牛都出国了,你觉得自己也是个大牛吧……etc 这些都是完全扯淡的理由
,人活着不是给别人活的,你室友是个超级笨蛋但是MIT就是抽着了要了他也和你没关系,干嘛让一个不相干的人影响到自己的人生轨迹。
但是在这些情况里有一种是比较例外的:父母的期望和考虑。因为他们不是不相干的人,所以他们的喜好显然会也应当会影响你的决策过程。这个问题太复杂了不放在这儿讨论,见后。
这个问题讨论的最终结果通常可以帮助自己确定另一个问题的答案:是读taught program(或者叫做program by courses)还是读research program,也可以说是读master还是phd之间的选择。当然这个选择还要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一会再讨论这个。
2、选择某个特定国家或者学校的原因是什么
常见的选校策略是菱形分布,好中差各3-5个吧。从申请命中率的角度来讲,这个策略是很不错的。然而现在已经不是几十年前"出国即是荣耀"的时代,不是出去了再回来就变成金毛龟了。总不能说"我申请你家是因为1、你家是全美排名最好的学校;2、我就读的p大是全中国排名最好的学
校;3、我在该p大是排名最好的学生",这样的理由基本上等同于"他是个好人,你为什么不接受他呢?"申请如同追人,讲究王八看绿豆,而不是数据比对配种。(当然我们知道,有相当一部分学校确实是比较喜欢看数据的,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申请者太多,它只好搞个数据判断,这比
读ps快多了,第二种是这个学校比较一般,它需要更好的数据平均指标来体现自己是个牛校。例外的是美国法学院的JD项目,非常看重LSAT,因为它认为LSAT基本上是个智商测试,分低的天然不能在法学院活下去(至少它们给我的印象如此,如果我的印象错了,那就说明我确实天然不能在
北美法学院活下去……嘻嘻反正我也不去北美法学院))
常见的选择某校的原因依据申请项目不同可以分成几种,一个是和自己研究兴趣比较匹配的,一个是某个老师接触过,特别对自己胃口的,或者是就业很有优势的,etc……
我个人比较不推荐的理由是这种:该校座落在美丽的五大湖区附近,我非常喜欢五大湖美丽的风光。申请毕竟是关于读书和就业,主要目的要清楚(当然也有例外,比如A校和B校在除了风景以外的每个方面都一样好,那么风景好当然是很重要的。这儿说到风景问题只是举个例子,切勿对号
入座)。
虽然说要讲究匹配,但是菱形分布的策略也不是就完全抛弃掉了。一定的成功率对于降低大四下由于蜂拥而至的rej而导致的情绪波动有相当意义,即便自己不是很想去这个学校:从实际意义上来说,不至于真的无路可走;从心理意义上来说,它意味着别人对自己的认可。认认真真申了20
个学校然后都被拒了,这和表白20次都被拒差不多,换了我估计就终生ED了……
3、读完了可以干嘛?
虽然有的PHD要读7、8年,提前这么久考虑7、8年以后的可能性似乎有点太早;但是反过来看,读了7、8年以后发现自己啥都干不了没人要自己,这7、8年完全白读了可能就更囧了。就好像大多数人高考填志愿的时候都不会想本科毕业的出路问题,毕竟四年以后呢……但实际上四年以后还
是一脑袋浆糊不知道干啥,于是就出国了……读了7、8年以后还是一脑袋浆糊,然后就开始读第二个phd了……
嘻嘻开个玩笑。读完可以干嘛的问题的答案大概分成三类:继续做研究,进入职场,还有改行。对于继续做研究的同学来说,前面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就尤为关键了。因为做研究大多数情况下短期内都不会有特别高的收入或者名声,所以是否有足够的热情和热爱就成了一个比较麻烦的问题(
尤其是喜好这种东西有时候会变)。而对于进入职场的同学来说,相对而言这个就好解决一些: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无论什么时候能赚钱都会是一个足够有力的激励。至于已经想好了读完就改行的同学,或者可以考虑一下那为什么不现在就改行。行为总是为自己的目标服务的。
由于世事变迁/金融危机/战争/海啸等不可抗力因素,这个问题的答案在很多年以后看起来可能是非常狭隘或者没有意义的。但是提前想清楚,至少能够让自己的申请变得更加清晰通透一些:因为你所做的事情,是在为一个比单纯申请本身更高一层的目标服务。
4、经济因素
Phd学位最吸引人的一点常常是奖学金。大多数申请者都不是富二代,依靠父母工资来承担每年20-30万甚至更多的费用是比较困难的事情。然而我一直不太喜欢的一种选择,是因为某学位给了全奖而自己喜欢的另一个学位只给了半奖或者没有奖,就选择了前者。对于这个观点,我娘的看法
是她打算不给我支付任何学费生活费,于是我立刻就萎了……比较好的一点是她最后还是愿意支持我去读自己喜欢的,而不是因为钱的关系选择别的东西
对于我来说这是很幸运的事情,当然这也给家里造成了很大的负担。所以经济因素如果和自己的喜欢发生了冲突(就是除了喜欢读的东西正好给钱这种情况以外),那么需要在两方面进行权衡:一个是自己是不是愿意或者可以为了学费的关系而选择可能不是最喜欢的东西,另一个是家里承
担颇重读了某个喜欢的东西以后是否可以有所收获(不一定是能把学费赚回来,而是说是不是能物有所值,比如我觉得去美国自费读一个中国古典文化研究可能就有点蛋疼了;当然更实际的讲,如果是读了MBA、JD这种学位,就必须考虑是不是可以在3年最多5年的时间里把学费赚回来--不
然父母年龄越来越大,某天病倒了没钱治,或许会是很难以面对的局面)
经济因素实际上没有太多好讨论的,主要的意思在于要关注这个问题,仅此而已。
5、家庭因素
我妈妈单位有个老太太,儿子各种优秀去了米国,大概就是很常见的那种phd然后留下来的路线吧。大家都非常羡慕她,觉得她有一个争气的儿子真的是太好了。然而这个老太太当时年龄挺大了,老伴已经去世,每天都没什么事儿也见不到自己的儿子,那个时候越洋电话还很贵,所以不太
能打电话,只能发发邮件。
我娘跟我说完这个故事以后,很是叹息儿子再优秀又有什么用呢,见都见不到。然而她实际上很少这么说,大多数时候都是全力支持我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我后来慢慢意识到,大多数家长都非常希望并且愿意帮助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但是他们同样强烈甚至更强烈地希望以后能多见见
自己的孩子。养了20来年,大多数家长都差不多45-50岁了,在剩下的30年左右里每年只能见到自己孩子几天,我想换了我也会觉得很难过--养个狗还希望不要被别人抱走呢,何况把自己的崽子养成了资本主义剥削对象。
我知道对于我的同龄人来说,父母的因素可能是诸多考虑(gf/bf,职业方向,研究结果,生活质量etc)中排名比较靠后的一项。根据个人性格和接触事物的不同,父母重要性的上升速度也不同。我也不想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大家,只是提醒一下各位提早考虑父母的衰老,和他们对你的思
念。不考虑也没关系,全当我没说。
好吧还是要啰嗦一句。前面说到不要让不相干的人影响你的生活轨迹,我觉得父母肯定不是不相干的人……一般来说,他们比我们自己想象的要相干的多,只不过自己意识不到罢了。
嗯各种申请前的问题我已经列的差不多了。鄙人说话向来啰嗦,各位见谅……关于推荐信之类的我就不详细展开了,只挑几个个人感受比较深的地方说一说。
1、ps
如果能够很清楚的搞明白上述问题,ps将只是一个如何条理清楚的表达出来的问题。不会写ps的(如果不是因为语言上的问题),大多数是还没想清楚。Ps的用处就是1、介绍自己2、表达自己为什么想要去贵校;3、贵校为什么应该要我。注意不要把ps写成文字版的cv,挑相关性高、有价
值的事情写几件就行了,重在表述观点,而不是求全责备。
2、推荐信
如果能找到内推,厚着脸皮尽量找。如果能找到该校毕业的校友写,尽量找。如果能找到教授自己写,尽量找。如果能找到对自己理解的人,尽量找。
推荐信的作用是有人担保说"嗯这哥们还行",把你自己想象成申请委员会的,那么你觉得谁说这句话最可信呢?本校老师的话不一定可信,但是毕竟是同事;1、假设本校同事说话不可信,这是在质疑本校老师的可信度;2、觉得他的话不可信所以没信,万一他蛋疼跟你提起来这个学生该多
囧;所以一般内推比较有力。本校毕业的校友的可信度更多的是来自于对本校的认可。而教授自己写的好处是1、可以偷懒;2、敢自己写的教授一般说来比让你写好然后签字的教授要靠谱。至于熟人,显然他们比较了解你,说话当然更可信一点。
注意推荐人有一定的不同分布比较好,比如一个是tutor,一个是boss,一个是同学,这样比较全面一点。
3、英文
无论是什么英文考试,普遍来说都是分越高越好。需要注意的主要是参加考试的时间,托福是2年有效期,留一点可能没考好需要重考或者复议的时间比较好。
至于说英联邦国家和美国对于ibt和ielts的偏好问题,英国似乎是明显喜欢ielts的,而我申请澳洲都只发了托福成绩(也都申到了),HK也可以用托福。所以总体来讲似乎托福的适用面广一点。如果锁定英国、爱尔兰等,那就好好考ietls吧。
至于去其他国家的,例如法国,我关注的太少,就不说啦。
4、早点申请
很多学校录取的过程是这样的,刚开始不知道今年有多少人要申,所以只要过了基准线就要了;后来发现诶有很多人诶,于是就开始筛了。所以简单的说,就是早点申好。
如果顺利而且自己不要磨蹭,3周准备全所有材料是可以的。Ps没必要改个几十稿,我觉得把话说清楚了有足够说服力就行了,除去语法错误之类的,其他地方的确是表意为先,其他无所。(当然也可以秀一下自己的英文,不过你觉得有几个外国人的中文能达到在咱们面前秀的程度?说对
了说准确了就不错了)
有的学校不是前面说的这种rolling bases,而是号称截止以后才看材料。我不知道可信度有多少,反正早一点不会有坏处……哎呀早点完了不就可以玩了么嘻嘻
5、多用电话联系
我经常在版上看,有人说给小米发了邮件怎么还不回啊。换了我一天收到几十个榆木脑袋申请者问差不多同样的问题估计我也会懒得及时回,所以有问题,就打电话。打电话过去它就不好意思不理你了,另外有时候聊着聊着还会得到一些邮件中没有的信息。
也有同学跟我说过,怎么打啊英文这么搓……哥哥姐姐们您是去留学去了,不是去读语言学校去了,趁着有时间抓紧时间练练吧。打个电话问申请事宜都成问题,那怎么跟教授求情不要挂掉自己啊……哈哈开个玩笑,我的意思是说,既然要到别人的国家去用另一种语言生活,就别成天想着
自己是留学生有语言不行的特权,不是每个大学都像p大这样给留学生特别待遇的。
6、分袋装与铅笔标记
从题目就知道我要说啥了。不啰嗦,反正别把给米国的说HK不好啊米国才是我的家的ps寄给了HK的学校……那HK学校要要了你,千万别去。脑袋抽抽到何种地步才能接受一个摆明了劈腿的男人啊……
啊各种废话,上篇到此结束。之后再来讨论一些更细节的问题,比如法学去哪里读,法学就业的问题之类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