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516
- 最后登录
- 1970-1-1
- 阅读权限
- 50
- 积分
- 516
- 帖子
- 精华
|
LZ就读于THU SEM,现在大三,这学期在Berkeley经济系交换。
关于申请,先简单说一下THU本科这两年直接申请的去向(信息均已在不同地方公布,有涉及隐私的地方我会略去),没有特殊注明的均为econ。
11年毕业:MIT,MIT,Princeton, Princeton,UT-Austin,Maryland;
12年毕业:Chicago,Berkeley,Berkeley Accounting,Duke Marketing;
13年毕业:MIT,Columbia,Columbia,Columbia,NYU Stern,UMichigan Finance;
14年毕业:Chicago,Chicago,Columbia,Columbia,NYU Stern,WUSTL Marketing;
能直接申到top 10的本科生,大都是高GPA(90+),数学课成绩好,助研+海外交换+强推。我觉得各个因素的重要性以此为:Top journal publication(这个基本没有)>=推荐信>>本科/硕士毕业项目>数学及经济学课成绩>RA经历>G/T>Writing Sample>PS
现在从国内能够直接申到美国前十项目的难度在增加。一方面源于美国现在开始流行起在读PhD前做一两年全职RA。美国前五经济系近几年都开始扩招全职RA,据不保守统计哈佛经济系今年招的全职RA已经超过了20人。试想你申请的时候跟一帮Ivy毕业在MIT做了两年RA,手上拿着和领域大牛教授合作即将发表在JPE的人竞争,还怎么做朋友(当然这个例子有点极端)。Top经济系就是一个小Club(这点金融和会计等体现的更明显),不管是读Phd你都要先进入这个圈子,做RA拿牛推自然是一个好的选择。以前是很多profile不错但是申请失利的人去做全职RA来加强自己,最近两年RA变得更像是一个pre-Phd program(参考GSB从今年开始直接开设的两年全职RA项目)。其实不光是申请Ph.D拼推荐信,博士毕业找教职的时候竞争更激烈,更拼推荐信。想想RA阶段建立起来的和教授的合作关系,对之后做研究和找教职都帮助太大了。另一方面,数年前出现的本科出国潮现在已经开始体现在博士生申请上,在顶尖美本英本就读的中国人越来越多,在给定相同能力的情况下,他们从课程到研究再到推荐信上都比国内的申请人强很多。再加上海外名校硕士和国内硕士项目加强海外交流,本科面临的竞争确实要激烈很多。
不过我觉得大家也不用太担心,事实证明中国人只要努力还是很强的。申请只是一个开始,真正的能力会体现在读博的五六年和博士毕业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中。
关于跳板
很多时候因为本科有一些背景缺陷(成绩不好、没有好的推荐信等),需要读硕士项目作为跳板。国内常见的跳板有CCER, THU SEM, 人大汉青等…国内跳板的好处是:1.费用便宜,饮食生活等适应;2.进可攻退可守,不想做学术了凭借北大清华人大的硕士还是能在国内找一份体面的工作;缺点:1.能拿到的推荐信很多时候不如海外项目,不过这点随着国内现在硕士开始注重海外交换已经改善很多;2.CCER、汉青等三年项目的时间稍微有点长。海外常见的跳板版上有很多介绍,好处是:1.能够接触到世界一流的经济学家;2.增加海外经历,现代经济学毕竟是舶来品;3.对于research的训练感觉国外更好,尤其是欧洲读硕能拿到神data。缺点:1.费用较高;2.除了少数学校外大多数跳板的学校在国内知名度不高,如果硕士读完不想继续读博士的话,回国找工作会比较困难;3.饮食和生活,特别是《舌尖上的中国》绝对是海外党克星。
这里顺便分享一个信息,LZ在伯克利交换的时候问过这边授课的教授跳板的情况,其中有两位参与今年Berkeley Econ Phd招生,他们都推荐了LSE,看来EME reputation确实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