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尔斯罗伊斯公司凭借着对发动机数据最精确的把握和分析,最终确定并发布了坠毁报告。
这场参加搜救的国家超过25个的行动,最终变相地演变成一场反潜与卫星战的大演习、雷达信息情报的争夺、既得利益的博弈。虽然谁都没有最后取胜,但是,之前许多人天真的设想都破灭了,美英两国显然表现出强大的情报监控实力,今天斯诺登又曝光了大量网管被CIA利用来监控中国前领导层的猛料,让人不得不正视我们与别人之间巨大的差距。
而在这之外,另外一场战斗正在悄然进行,那便是世界超级媒体之间的新闻战。
失联事件发生后,北京丽都饭店出现了令人哭笑不得的场景,赶到的中央台记者自认为捕捉到的最有价值的消息,便是站在马航代表的背后,拍摄到了他手中新闻稿上没有发表的一些内容,并以博文的形式将其发表。这当然是作为记者最低档次的采访。其实,可以做到的也是急需做到的就是从中国乘客名单中立即去分析:其中有无中国政府高官,有无来自新疆的乘客,或者有无其他特殊的人物?从中去得出是否有可能是恐怖事件。但是,记者单枪匹马无法做到。但是中国有媒体完全可以做到:新华社、人民日报和中央电视台。
也许他们只是没有想到,或者想到了也不敢去做,因为这太难,需要从国家某些部门中去获取或印证这些资料,或者,即使发现了一些蛛丝马迹,也不能发表。
结果,这些天来,中国官方大媒总是跟在人家屁股后面跑——据CNN报道、路透社的最新消息说、纽约时报披露……除了记者会上看到听到的,中国媒体没有一点“独家消息”。
新闻战拼的是实力。不是拼谁的相机好,谁离发言人近,而是来自于敏锐的职业嗅觉,和伊森亨特一般的情报刺探与分析能力。这只能靠经验,和人脉关系。
失联事件发生一天后,纽约时报调集了30名资深记者成立了报道团队,并在第一时间里写出了18篇报道与分析文章。纽约时报如果不觉得这事大有蹊跷才不会有这么大的动作。但是,在短时间里写出18篇文章,这预先需要掌握多少的资料数据和专业知识?
此后的事件演变,证明了纽约时报和华尔街日报、美联社、CNN、BBC、金融时报等英美新闻大鳄的实力——从卫星数据到通讯记录,从飞行轨迹到飞行时间,一件件搞到手,一件件抖露出来,虽然马来西亚一次次否认,最终还是纸包不住火,在15日的总理记者会上,承认了媒体报道的众多事实。
英美新闻大鳄为什么能够搞到这些至关紧要的数据情报?毫无疑问,是军方、卫星公司、情报机构向他们作了提供,但是,能够搞定军方和情报机构,便是这些记者的能耐,其中涉及到长期建立的信赖关系,和记者特殊的情报搜集能力。当然,这些媒体也毫无疑问掏出了大把的钱买了卫星公司的数据。
那么,中国媒体,尤其是央媒为什么做不到?甚至都没有搞到10颗卫星定点扫描的照片?原因很简单:中国媒体一直是在被动中成长,已经丧失了主动出击的能力。也就是说,“听传达”变成了职业,而“挖消息”变成了大忌。我们已经习惯坐在电视前,听着记者说:据某某某发布的消息说……这就注定,中国央媒是养尊处优的公主,而不是四处寻生的小贩。
当然,这不是唯一的原因。
中国的媒体没有培养专家型记者的制度,尤其是央媒套用机关的游戏规则来框定记者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使得优秀的记者最终都成为无事所所的官僚干部,享受了待遇,毁灭了才华。许多优秀的记者一旦临近四十,就不愿跑第一线,甚至觉得自己还在第一现场,是一种无能的羞耻(除个别主持人之外)。
近几年的中国两会,发现熟悉的面孔越来越少,更多的是刚出炉的年轻记者,他们很努力地拦委员挡代表,但出来的文章大同小异,深刻的观察与分析文章很少见报。坐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为什么大家不学学外媒,让那些头发有些花白的资深记者到“两会”这一中国最有新闻源的地方去挖新闻呢?
也许,许多资深的记者想这么做,但是,没人给他机会。窦筠韵在马来西亚十几天几乎没有休息,每天从前线发回来的消息也只是发言人编辑过后的话语。
甚至这个坠毁的不确定的结果,我们都不敢去确认。马来人此前暴露了无数马脚,我们却不能明察秋毫。现在我坐在电视机前,看着水均益和尹卓对这个结果对连线的记者发表了无数质疑,最后得出的结论也只有一句:让我们期待明天的发布会。
我们有钱可以打造人数最多的新闻航母,但是我们显然需要更多的,是软实力,并改变我们的一些制度框架。我们需要真相,需要毫不犹豫去捍卫真相的勇士,没有真相也就永远没有公平。
二百多名乘客的苦难结束了,他们亲人的痛苦才刚刚开始。仅仅希望记者不要去打扰他们吧。把尊重和怀念留在心里,好好珍惜。
|
|